<output id="upokj"><tbody id="upokj"><ins id="upokj"></ins></tbody></output>
    <p id="upokj"></p>
    1. <acronym id="upokj"></acronym>

        <td id="upokj"></td>
        <td id="upokj"></td>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中國礦業聯合會 > 協會動態 > >詳情

        中國礦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彭齊鳴:長春地質學院記憶的點點滴滴

        發表時間 :2023-11-01 08:23:59 來源:中國礦業網

          我1978年3月入學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區域地質調查與礦產普查專業(簡稱“普查專業”)1773班,1982年1月畢業留校任教,后來又陸續攻讀礦床學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直至1997年調離母校,前后一共在長春地質學院學習、工作了19年。其中工作期間先后在地質系遙感地質教研室、區地教研室和礦床教研室任教,得到眾多師長的教誨,受到母校良好校風的熏陶。很多事情在當時不覺得有什么特殊意義,甚至感到有些費解。但是后來逐漸理解,現在回想起來感到十分珍貴。記憶中值得珍惜的東西很多,但讓我受益最大的,應該是長院教導學生踏踏實實做事的治學理念。這種理念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到教學、科研的方方面面。下面的幾件小事至今回想起來仍然感受頗深,增添了我對母校的感激之情。
         。ㄒ唬
          創新是科技人員追求的目標,在一段時間許多大學都要求研究生畢業論文要有“創新點”;叵氘斈觊L院師長們經常強調的卻是:踏踏實實做學問,打好基礎更為重要。
          1983年我開始碩士研究生課程。在研究生開班儀式上,時任院長董申葆教授敦敦告誡我們:“年輕人不要動不動就提新觀點,要扎扎實實做好學問。我這么多年就沒有什么新觀點。”這句話給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難以理解像董老這樣的大家,會謙虛到說自己沒有新觀點。當時在科技論文中經常會看到“首次提出......”這樣的字樣,感覺應該是一種時尚,F在回想起來,董老的這段話反映出他對當時學術界的一種擔憂和對年輕學者的關心,擔心年輕一代地質學家因浮躁而忽略基本功訓練,因急于求成而忽略積累。這種擔憂在董老后來各種場合的發言中都有體現。
          當時母校隸屬于原地質礦產部。為促進人才培養,部里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組織了教授破格晉升答辯,允許各地質院校選拔業務突出的教師到部里同意答辯,通過者不受年限限制可以破格晉升。我被推薦參加了1994年的那次答辯。董老是每一屆答辯委員會的考官。當時參加答辯的年輕教師都有一個深刻的感受,怕董老給自己提問題。因為董老基礎知識十分淵博,經常會結合地質專業提出物理化學原理方面十分深奧的問題,讓答辯人十分緊張。當時的感覺主要是懼怕,現在回想起來,董老的良苦用心在于告誡年輕人不要因為當上教授而沾沾自喜,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很多。
          董老的這種治學理念體現了一位教育家的應有風范,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思考、學習并踐行。
         。ǘ
          踏踏實實做學問要從基本功訓練開始,母校對野外工作基本技能訓練的高度重視讓我受益匪淺。
          我的研究生導師是馮本智教授,195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地質系。馮老師著裝上極其樸素,非常不講究,以至于有一次(80年代)他出野外乘坐飛機時機場工作人員懷疑他的身份不讓他辦理登機,直到他拿出教師工作證才消除了誤會。
          馮老師在野外工作中的言傳身教讓我終生受益,F在回想起來,馮老師是我野外工作基本技能訓練的啟蒙老師。地質剖面測量分層、露頭觀察和巖石定名與描述等基本技能都是馮老師手把手教授的。記得他強調的兩點要求十分重要:一是對于重要地質現象一定要畫大比例尺剖面圖和素描圖,把地質體的產狀和相互關系記錄下來再拍照取樣。這些內容是今后編寫報告時極其寶貴的素材。野外記錄本上的內容越豐富,報告和論文越好寫。二是要及時總結。野外工作當天要有小結,回憶一天的工作發現。一段時間之后要利用休息時間及時對前一階段的工作進行總結,梳理問題、提出初步認識并與同事進行交流。按照這樣的要求,野外記錄本總是記得滿滿的,圖文并茂,為后面的室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與現在對研究生論文要求的“創新點”不同,當時長院地質系對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畢業論文答辯之前研究生的地質剖面數量不得少于20公里(1:5000以上的比例尺),薄片鑒定數量不得少于200片,否則不能申請答辯。這些數字看上去好像有些刻板,但是現在回想起來是一種非?茖W的理念,體現了學校對地質基本功的高度重視,這種“倒逼”讓我們在基本功方面得到很好的鍛煉。雖然我已經20多年不從事地質工作,偶然的一次機會鏡下觀察了一些巖石薄片,對常見造巖礦物的鏡下鑒定仍然十分熟悉。這都受益于當年母校對我的嚴格要求。
         。ㄈ
          地球科學研究要從認識巖石礦物開始。
          從我做研究生論文開始,巖石地球化學的各種圖表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巖石成因與演化解釋。很多論文依靠大量地球化學分析數據來分析物質來源與演化過程。在我的學習與研究過程中,很多老師教導我:地質工作首先要認識巖石礦物,否則化學分析數據是多解的。
          研究生階段上了鄒祖榮老師的地球化學專題課。在講授微量元素圖解時,鄒老師強調分析巖石成因與演化不能僅僅看全巖分析結果,一定要了解巖石的礦物組成,特別是那些可能影響全巖微量元素含量的副礦物。林景仟老師在講授花崗巖巖石學專題課時強調,一定要弄清巖體的期次與巖相分帶,在此基礎上采集有代表性的樣品,這樣得出的分析結果才有意義。不言而喻,這要求我們開展大量的野外調查與詳細的巖相學工作。受這種理念的影響,我在研究工作中很重視區域地質背景研究,在礦床成因研究課題中不僅僅要查巖心、鉆坑道,還要到礦區外圍調查區域地質情況。
          在地球化學分析技術突飛猛進、同位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理論發展迅速的今天,母校的這種傳統不僅沒有過時,反而顯得更加珍貴。
          這種技能和思維方式還在我后來的管理工作中起到很好作用,它讓我懂得不僅僅要看現象,更要看因果關系。
         。ㄋ模
          母校的學風告訴我,地質教學科研人員一定要融入基層地勘單位,向野外地質人員學習是我在學校期間養成的習慣意識。
          從三年級野外實習開始,地質專業的學生有了與地質隊技術人員接觸的機會。當時的科研實習隊往往依托與地質隊合作的科研項目(當時地質礦產部設立了定向科研項目,專門支持地勘單位與院校結合勘查工作實際開展合作研究),學校老師與地質隊的專家共同帶隊,指導學生實習。在實習過程中我們開始經歷野外地質工作。地質隊技術負責人員在給我們介紹地質情況的時候也讓我們從實踐中理解了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回想起來真是非常難得的機會。遺憾的是現在這種機制已經沒有了。
          到了研究生學習和任教后的科研階段,我們經常與野外地質人員共同跑野外,一起討論問題。記得我做碩士研究生論文的時候,導師把我放在四川省地礦局攀西地質大隊的區調分隊,參加項目組的活動,學習他們的工作方法,了解地質背景。從他們身上我們感受到了什么是“活地圖”,也被他們樂觀、堅強、敬業的精神所感染,F在回想起來,我還會為當時野外地質人員的精神贊嘆。記得一次參加區調分隊的室內工作,項目組人員在剖面圖整理過程中對每一個標本采樣位置、巖性符號和產狀都要仔細核對,精益求精,在規范基礎上盡最大努力增加信息量,F在就來,這就是一種工匠精神。學校期間的這些體驗對我的職業生涯有很大的影響,也讓我一直保持著尊重地勘單位和野外一線人員的習慣意識。
          與區調分隊技術人員的中了解到,我工作礦區的外圍有一條溝叫“螞蟥溝”,溝里旱螞蟥多、蛇多。從他們的口氣上看這似乎就是小事一件。但是,當我后來跑外圍花崗巖巖體時走了一趟“螞蟥溝”才真正領略了它的厲害。這是一條河水不大的河谷,羊腸小道兩邊長滿了茅草。草葉上沾滿了旱螞蟥,用錘把隨便一扒拉,就會有七八個麻黃吸在上面。走了一會變發現,腳脖子、手腕子、胸前都被鮮血染紅了。胸前剛剛被螞蟥咬過的地方還在流血(是從領口爬進去的,吃飽了之后滾下去了)。同時,一路上還不斷有因聽到腳步聲而溜進草叢的蛇;叵肫饏^調隊技術人員談起此事時的淡定神態,深感野外地質人員的艱辛,我僅僅是一次短時間的遭遇,而他們卻是常年在這里工作。
          歷史上,在科研人員與野外地質調查人員之間容易出現一種問題,那就是科研人員利用野外人員提供的資料寫文章,卻不幫助野外人員解決實際問題。長此以往,野外人員容易對科研人員缺乏信任。在長院學習工作期間,許多老教師通過言傳身教向我們傳導了一個重要信息:科研與教學都要與野外實際緊密銜接,科研人員與野外地質人員是互為依存的共同體。當時地質系成立了地質填圖隊,教授帶隊每年都承擔地質填圖任務。記得構造地質學家,變質巖地區填圖的總負責楊振升教授就以野外地質學家自稱,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能夠把地質研究成果用地質圖表示出來是真正的地質學家應有的能力。
         。ㄎ澹
          長院的老師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厚積薄發。
          地質系的許多老師都在不同領域有自己的專長和“絕技”。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地質系巖石教研室的陳曼云和常麗華老師。兩位老師長期從事變質巖和巖漿巖巖石學教學,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她們全身心地投入,積累收集了大量珍貴的巖石和薄片樣品,幾乎涵蓋了自然界各種典型、特色的礦物組成和結構構造特征。巖石學是地質學基礎學科,巖石礦物鑒定是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工作。
          我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科技外事部工作期間,了解到當時基礎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巖礦鑒定工作的短板,特邀陳曼云老師和常麗華老師將她們職業生涯收集的大量珍貴巖石薄片整理編寫成《透明礦物薄片鑒定手冊》并于2006年由地質出版社出版。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兩位老師展示出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在照片篩選、文字校對等方面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妒謨浴烦霭婧螳@業界高度好評,受到地勘單位和研究院所業務人員的熱烈歡迎。此書的出版,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作者對科學的熱愛與執著,是長院人求真務實工作作風的典型代表。
          總結起來長院校風的核心就是求真務實,這正是當今地球科學領域最需要弘揚的科學精神。長春地質學院的牌子雖然已經不出現在地質宮,但是她被永久存放在我們的心里,歷屆長院畢業生已經,并將繼續利用他們在母校學到的知識和理念在各自崗位上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我衷心希望長院精神長存,長院傳統能夠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作者:中國礦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彭齊鳴

        聯系我們


        電話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陽區安定門外小關東里10號院東樓


        郵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郵編

        100029


        傳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體

        中國礦業網

        中國礦業聯合會

        電話: 010-66557667/7663/7666

        傳真: 010-66557666

        郵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礦業網(中國礦業聯合會主辦)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議或意見請發郵件給我們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國礦業聯合會 技術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務:010-66557688

        京ICP備13015461號-2 企業郵局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494號

        亚洲日韩欧美制服一区试看|69日本XXXXXXXXX19视频|国产中文一区二区皇冠|国产明星换脸精品李泌

        <output id="upokj"><tbody id="upokj"><ins id="upokj"></ins></tbody></output>
          <p id="upokj"></p>
          1. <acronym id="upokj"></acronym>

              <td id="upokj"></td>
              <td id="upokj"></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