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上午,生態環境部召開例行發布會。此次發布會的主題是: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王志斌表示,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工作還有不小的壓力,主要表現在自然保護地的法律法規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健全等。
生態環境部聯合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學院、林草局、中國海警局等部門,從2017年開始,連續6年每年都組織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嚴厲打擊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建立了部門聯合的工作機制,排查重點生態環境問題,突出對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的保護,持續開展部門聯合巡查和核實調研,壓實責任,推動整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生態保護責任意識不斷強化,對于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已經形成了依法嚴厲懲處和各界輿論譴責的社會氛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面積和重點問題面積實現“雙下降”,重點問題的整改完成率明顯提高;印發《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工作暫行辦法》等政策標準和技術規范等,監管制度體系更完善了;實現了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的常態化遙感監測,建設啟用了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系統,提升了信息化水平。通過對保護地嚴格監管,棲息于此的野生動植物得到了有效保護,許多瀕危動物野外種群有了明顯的增長。
王志斌表示,2022年,生態環境部聯合相關部門組織開展“綠盾2022”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鞏固監管成效、擴大監管范圍,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納入監管范圍,用遙感監測發現問題,下發問題線索。二是升級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系統,完善臺賬管理功能,更好地服務于監管工作。
王志斌也坦言,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工作還有不小的壓力,主要表現在自然保護地的法律法規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健全、監管能力和監管任務還不匹配、有些地方保護和開發的矛盾還很突出、有些歷史遺留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到位。
接下來,生態環境部將推動強化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法治保障,積極配合推動自然保護地立法,完善政策標準技術規范體系;鞏固提升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成效,逐步實現對所有類型自然保護地“綠盾”強化監督和保護成效評估,緊盯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等重點區域,加強監管;加強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推動構建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提高發現和處置問題的精準性和時效性;積極推動自然保護地改革任務全面完成。(北京日報)